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读,从与文本对话开始|榆林线下培训

新网师 2024-01-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英语转基因 Author 若隐之道

转载 | 英语转基因
作者 | 王小龙编辑 | 杨茜
本文为6月26日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 共读教育经典”线下研修班的“共读”分会场纪实。
01 
「作为一线教师,大家真的热爱阅读么?如果大家热爱阅读,请举例证明你的热爱?如果不热爱,说说理由。」 
在榆林市教育局组织的“共读教育经典”现场,一上来领读者王小龙老师就投下这一连串的问题。
在座的老师相互看了一眼,面上的表情仿佛在说,「这些问题还挺有趣,但我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王老师环顾全场后,开始引导大家思考。他说,「我就不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没有用,不能帮助提升考试成绩」。 
大家哄堂大笑,又相互看了一眼,「原来可以说实话啊」。 
「那你要这么说的话,应该是认为读书不能帮助提升教学成绩。那我们换个思路,如果要想提升教学成绩,我该读哪些书?比如现在临近期末考试,大家都在复习,如何能保证你的复习比别人更加高效呢?」 
大家果真是一线老师,复习经验丰富,脱口而出自己的做法,汇总一下几乎是复习方法大全,但王老师的追问来了。
「这些方法比如刷题,你的同事也在用吧?那如何能保证你的成绩比他的更突出呢?」
这样的追问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恨它如同灵魂拷问,让人不安,爱它启发思考,欲罢不能。
王老师继续说。「比如你可以这么做,你也要刷一些题的,而且这些题是整套的,能覆盖到整个学期所学的各个知识要点,之后花时间认真分析结果,将出错的地方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或思考步骤,接下来搜集大量的相关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直到充分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思维模型。」
大家点头表示认可。王老师又补充说,「这是《清单革命》和《刻意练习》两本书中提到的训练方法」。
接着话风一转,王老师领着大家向另一个方向思考。以战争打个比方,从战争剧中我们可以看出时代的变化,这个时代已经从勇猛顽强的冲锋转向了特种作战的思路。我们要想跟上这个时代,就需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朝向专业型、专家型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性不单单体现在勤奋地刷题上,更体现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这些方面的修炼离不开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
原来专业阅读的意义在于此,大家若有所思,共读就这样开始了。

02
如果说本次“构筑理想课堂”是新网师线下研修范式一次有益的尝试与突破的话,那么“共读教育经典”一直以来都是新网师线下培训中成熟有效的模式。本次榆林线下研修毫不例外地继续开设了线下共读板块,共读书目是《教师阅读地图》,希望帮助一线教师顺利而坚定地走上专业阅读、专业成长之路,同时给榆林市几个即将启动的教师读书会进行预热。
作为《教师阅读地图》的课程讲师,王小龙老师将线上共读过、通识课程讲过、作为课程开设的内容搬到线下本身不是什么太过困难的事情,但是就因为这个课程已经在多个场合呈现过,参与共读的一些老学员难免会有厌倦感,而初次参加的新老师又对许多耳熟能详的词语感到陌生。对于本书内容,各个学员的前概念差别很大,但还要保证所有参加的老师都能有所收获,这必然要求领读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更新,包括重组、更新解释、增加或替换原有案例,让老学员耳目一新的同时新学员能够迅速进入书本所设情境,理解文字含义。
一旦有了这样的要求,任务就变得艰巨起来,经过反复的思考后,王老师决定从改变原有的对话模式入手,同时考虑到时间关系,书中很重要的概念--知性阅读--无法详细深入的理解,但这个概念支持着本书的两大系统之一的“如何读”,不涉及此概念多少有些入宝山而空回,那就不必思考式理解了,转向实践性理解,即用知性阅读的方式来学习本书。
确定了本次共读的两大目标之后,其余的准备就变得条理起来。当主持人榆林中学的宋老师进行了简短的开场致辞之后,“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在共读的报告厅徐徐地展开了。论将来手捧阅读地图的老师会通向何方,攀上怎样的高峰,由当地教育局和新网师共同托举的起点都是光亮的。

03
共读真的目的在于展开对话。
对话,已经是当下一个流行的时髦词汇,但真正的对话却是很难发生,因为这关涉到根深蒂固的认识论思维。在绝大多数老师所秉承的对待阅读、学习的观点看来,读书就是要读懂,而读懂就是理解文本当中所蕴含的“知识”。这就是传统认识论的思维,认为存在着外在于认识者的客观真理,而文本知识就被视为客观真理的载体。文本中的客观真理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而且是衡量理解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大家习惯于听书,习惯于听讲座,你把你读懂的告诉我,我不也就读懂了么。我们在阅读时便很少去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因为文本的客观性表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没有必要的,理解文本只是一种复制行为,一种偏向记忆的行为。 
但新网师共读却有着不同的认识论,它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存在于文本本身或作者的原意之中,而是存在于对文本不断的理解与解释之中。我们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意义,只“发现”文本的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明”,将文本意义朝向未来开放。
阅读者需要与文本进行对话,阅读者之间需要进行对话,阅读者需要经过前面的两重对话之后反思自身的原有理解,对其进行重塑,形成阅读者与自己的对话。 
要想打破原有的阅读方式,转向对话式的共读,需要将“文本意义朝向未来开放”,那就需要打破原有的记忆式理解,而要打破记忆式理解就需要领读者抛出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预设答案,单凭记忆、照搬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阅读者必须从文本情境出发,从自己已有的理解出发,进行独立、主动的思考。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由领读者王小龙老师率先展开了一连串的问题轰炸。
04
经过一番狂轰乱炸后,参与共读的老师们原本坚固的思维城堡被炸开了缺口,新生发出的思维从缺口中汩汩涌出,大家的发言变得积极起来,而且大家在认真地倾听同伴的发言,或者是点头同意,或者发表反驳,或者予以补充,共读的氛围渐渐浓烈起来。 
大家开始通过问题与文本展开了深度的对话。 
我们打开《教师阅读地图》后,第一章第一句话是“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这句话满含智慧,又极具力量,许多读到此句的人都会在读到的瞬间喜欢上它,并在各个场合反复引用,但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呢?
什么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它为什么会和一个人的阅读有关系?是说一个人的气质隐藏在他所读过的书里么?那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变体么?读书真能改变气质么?那为什么有些读书万卷的老学究看起来只有一股子酸臭劲,反到不如那个根本没读什么书的偶像明星有气质?
其实,这句话的理解还可与刚才的“教师为什么应该阅读”联系起来--阅读不仅仅是实用性质的可以帮助”考出好成绩“,更是在此之上有其超越性。 
接着第一章正文是从一份书单开始的。大家开始以发问的形式思考,书单和阅读地图有什么区别?阅读地图最后不也是一份书单么?为什么作者要说“地图”而不说“书单”呢? 
大家的思维城堡逐步沦陷,直至完全呈现出开放的状态,不断地用提出问题和尝试回答去和文本、同伴进行着对话。
之后为了提高参与度,增加对话的频次,共读形式从领读人带读转向分小组分任务,交流体会,汇总小组人所有意见后选代表分享。
又是一波热烈的研讨,课程学员首当其冲地参与进来了,教研室主任参与进来了,一直观望保持沉默的老师参与进来了,上午有事离开的老师下午没有再中途离开,就连赶来只是看个热闹的书店老板也参与进来了。
至此,本次研修”共读经典“环节的目的--通过「对话来激发思维」的阅读方式(学习方式)--已经初步达成。

05
意犹未尽的共读不得不结束了,但共读所带来的改变如同那片光晖,炽烈得浸染着榆林的天空。
 (本图拍于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推荐

赵俊杰:正-反-合 | 榆林新网师“构筑理想课堂”小学数学培训王辉霞:剖析思维困点,突破认知局限 | 《构筑理想课堂》研课榆林“问道” | 榆林线下培训学习随笔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